电大作业代做国开形考作业代做30一科,既写形考,也免费刷进度。国开纸质作业代做-电大省网作业代做。
国家开放大学23春小城镇建设形考任务答案
小城镇建设形考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首次提出 ;特色小镇 概念的是 ( )
A.北京市
B.上海市
C.浙江省
D.广东省
正确答案:C
2.长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义乌模式; 具有 ( ) 的特点
A.小商品市场迅速发展
B.种 (植)、 养 (殖)、 加 (工)、 出 (口) 协调发展
C.户办、 联户办、 村办、 乡办四轮齐转发展乡村工业
D.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
正确答案:B
3.城镇化初期的主要特征是 ( )
A.以工业为主, 城镇化水平高
B.以服务业为主, 城镇化水平高
C.以工业为主, 城镇化水平低
D.以农业为主, 城镇化水平低
正确答案:C
4.小城镇作为 “城之尾、 乡之首” 的特征, 在 ( ) 阶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A.初级城镇化
B.城乡一体化
C.城镇化加速发展
D.城镇化完成
正确答案:A
5.山东半岛小城镇以 ( ) 发展模式为主。
A.内源型和外源型
B.辐射型和外源型
C.聚拢型和外源型
D.内源型和辐射型
正确答案:D
6.以下对于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现有小城镇规划队伍整体实力相当薄弱
B.当前我国小城镇发挥集聚、 辐射和带动作用距离目标要求差距很大
C.用地粗放,奥鹏作业答案, 用地浪费严重
D.土地投入产出效益较高
7.( )使居民点开始分化, 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乡村, 以商业、 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城镇
A.蒸汽机的发明
B.工业时代的到来
C.劳动大分工
D.乡村的衰落
8.我国的小城镇是在 ( ) 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A.集市
B.农业
C.村落
D.产业
9.我国小城镇的初期形式是 ( ), 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 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市税, 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
A.草市
B.居民点
C.村镇
D.部落
10.( ) 提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大力发展小城镇” 的城市发
展方针, 使我国小城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A.1980 年
B.1985 年
C.1990 年
D.1975 年
11.小城镇被称为 ( ), 是城乡接合部的社会综合体, 是镇域经济、 政治、 文化中心
A.村镇综合体
B.城乡关联部
C.城之尾、 乡之首
D.城之核、 乡之根
12.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促进我国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的是 (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工业化进程加快, 服务业增长迅速, 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B.我国的城镇人口不断增多, 目前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 以上
C.合并乡镇,奥鹏离线作业答案代做, 使镇的数量相对增多
D.大批优质人才进入小城镇
13.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小城镇建设水平和经济实力逐步
递减。
A.从东到西
B.从南到北
C.从西到东
D.从北到南
14.按地理特征划分, 小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其中不包含 ( )
A.平原小城镇
B.山地小城镇
C.滨水小城镇
D.高原小城镇
15.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小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的是 ( )
A.合理整合城乡土地
B.提高设施建设水平
C.促进人口聚集
D.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16.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小城镇建设原则的是 ( )
A.以人为本原则
B.发展优先原则
C.生活与生产并重原则
D.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原则
17.我国大部分的小城镇是沿着 ( ) 的轨迹形成和发展的
A.“草市—集镇—小城镇”
B.“墟—集镇—小城镇”
C.“墟—市场—小城镇”
D.“草市—市场—小城镇”
18.地方驱动型、 城市辐射型、 外贸推动型、 外资促进型是按照 ( ) 的不同对小城镇进行的划分
A.发展现状
B.空间形态
C.发展模式
D.功能分类
19.城乡一体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 )
A.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转, 在互补性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完全融合, 城乡经济、城乡生产与生活方式、 城乡居民价值观念协调发展
B.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受宏观调节, 在互补性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 城乡经济、 城乡生产与生活方式、 城乡居民价值观念协调发展
C.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受宏观调节, 在互补性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完全融合, 城乡经济、 城乡生产与生活方式、 城乡居民价值观念协调发展
D.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转, 在互补性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 城乡经济、 城乡生产与生活方式、 城乡居民价值观念协调发展
20.随着人类对生产方式的改进, 生产力不断提高, 劳动产品有了剩余, 产生了交换的条件, 人们将剩余的劳动产品用来交换, 进而出现了商品通商贸易, 商业、 手工业与农业、牧业劳动开始分离, 出现了人类社会 ( ) 劳动大分工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21.我国特色小镇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 ( )
A.探索阶段,2014 年浙江省省长李强首提 “特色小镇”
B.成型阶段,习近平在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上做了重要批示
C.全面推广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为国家发布引导政策, 随后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全国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
D.成熟阶段, 党的 “十九大” 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2.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发展受到外资的影响而得到大力推动, 以下属于其发展模式的是( )
A.顺德模式
B.东莞模式
C.南海模式
D.中山模式
23.在我国小城镇发展中, 造成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包括 ( )
A.未能从小城镇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小城镇规划, 小城镇规划落后于小城镇发展
B.小城镇发挥集聚、 辐射和带动作用距离目标要求差距很大
C.小城镇规划水平普遍较低
D.缺少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其实施的组织与协调, 由此造成城镇体系网络、层次不清, 城镇职能难以正确定位
24.早在5000多年以前,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 商业、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在 ( )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
A.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B.非洲的赞比西河流域
C.中国的黄河流域
D.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小城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由 ( ) 促成
A.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D.乡村集镇贸易和乡镇企业发展
26.A - 居民点; B - 外源型; C - 内源型; D - 小城镇;E - 城镇密集区; F - 地方驱动型; G - 建制镇; H - 东高西低;I - 城乡一体化; J - 外资促进型 1.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发展是受到外资的影响而得到大力推动的,因此____发展模式是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发展的主导模式。 2.在____发展模式主导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形成了 “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 “海安模式” “耿车模式” 以及 “义乌模式”。 3.____阶段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转,在互补性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 城乡经济、 城乡生产与生活方式、 城乡居民价值观念协调发展。 4.____是人们定居的场所, 是配置有各类建筑群、 道路网、 绿化系统、 对外交通设施以及其他各种公用工程设施的综合基地。 5.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增长极,____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地域载体, 是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的传承中介。 6.从总体看, 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分布及发展层次都呈____状态。 7.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 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 认为小城镇包括____和自然集镇。 8.从空间形态划分, 我国小城镇整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城乡一体, 以连片发展的____形态存在的小城镇; 另一类为城乡界线分明, 以完整、 独立形态存在的小城镇。 9.____小城镇是指通过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 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商投资、 兴办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10.____小城镇是指在没有外来动力的推动下, 地方政府组织和依靠农民自己出钱出力, 共同建设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 同时共同经营和管理小城镇。 这一模式又可分为股份型和集资型两种形式。
小城镇建设形考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98
1.( ) 将小城镇的成长主要归于与生产有关的供给因素。 该理论认为, 小城镇的经 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所掌握的初始资源储备以及在更广泛的国家经济范围内对各种可移动要素 的吸引能力。
A.经济增长理论
B.需求指向型理论
C.供给基础型理论
D.增长极理论
2.一个已经实现高度工业化, 而且其内部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利用的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潜 力, 有赖于小城镇位置上的有利条件, 有赖于它对人力、 管理、 投资和专业服务的相对吸引 力。 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为 ( )。
A.“循环和累积的因果关系” 理论
B.经济增长理论
C.供给基础型理论
D.增长极理论
3.() 是决定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
A.比较利益
B.第二产业
C.聚集经济
D.第三产业
4.政策对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包括 ( )。
A.政策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
B.政策影响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
C.政策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及具体发展计划的制定
D.政策影响小城镇社会形态的建成
5.传统农业社会结构以 ( ) 为生产单位, 以分散的自然村落为基础, 因而处处分割, 与生产和生活并无有机联系, 人们依靠传统的种族意识和习惯封闭的聚集方式联结在一起。
A.个体
B.单家独户
C.村集体
D.生产小组
6.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中, 政策动力分为 ( ) 三个层次
A.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专项政策、 地方性政策
B.国家宏观政策、 土地专项政策、 地方经济性政策
C.国家宏观政策、 产业专项政策、 地方性政策
D.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专项政策、 地方经济性政策
7.总体规划的期限是指完全实现总体规划方案所需要的年限, 其期限的确定应与当地经 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所规定的期限相一致, 一般为 ( )
A.5 ~ 10 年
B.10 ~ 20 年
C.10 ~ 15 年
D.15 ~ 20 年
8.下列选项中, 属于小城镇建设规划依据的是 ( )
A.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小城镇总体规划
C.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计划
D.当地群众及乡 (镇) 政府官员对本乡 (镇)、 村镇建设发展的设想
9.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成果不包括 ( )
A.镇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B.小城镇区位图
C.镇域城镇体系图
D.镇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10.( ) 主要是绘制镇域用地范围内,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公共 建筑用地、 道路交通用地、 河流湖泊用地、 公共绿地、 农业用地的位置等。
A.镇域现状图
B.镇域体系规划图
C.镇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D.镇域位置图
11.镇区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
A.5 ~ 10 年
B.3 ~ 5 年
C.10 ~ 15 年
D.1 ~ 3 年
1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依据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的规定分为 ( ) 级
A.3
B.4
C.5
D.6
13.镇区用地按照综合分析的优劣条件通常分为 ( ) 三类
A.适宜修建的用地、 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不宜修建的用地
B.适宜修建的用地、 有条件建设的用地、 禁止建设的用地
C.优质建设用地、 普通建设用地、 劣质建设用地
D.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14.镇区用地的选择和布局包括 ( )
A.原址新建、 扩建和新址选建
B.原址拆迁、 再建和新址选建
C.原址改建、 扩建和新址选建
D.原址改建、 选建和新址扩建
15.( ) 指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 场地、 绿化等用地, 不 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 6 m 的道路用地。
A.镇区小区用地
B.镇区公共用地
C.镇区商服用地
D.镇区居住用地
16.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不受到 ( ) 因素的影响。
A.镇区规模
B.镇区性质
C.自然条件
D.区位条件
17.按照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规定, 对于中心镇的镇区, 居住用地占镇区 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 )
A.28% ~ 38%
B.18% ~ 28%
C.33% ~ 43%
D.23% ~ 33%
18.按照镇土地利用布局的整体要求, 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 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 规划, 通常有 ( ) 三种布局形式
A.集中布置方式、 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网络状布置方式
B.集中布置方式、 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轴向布置方式
C.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轴向布置方式、 网络状布置方式
D.集中布置方式、 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网络状布置方式
19.依据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中心镇镇区的公共设施用地往往占镇区总 建设用地的 ( )。
A.10% ~ 18%
B.20% ~ 28%
C.12% ~ 20%
D.22% ~ 30%
20.镇区的道路交通分为 ( ) 四个等级
A.快速路、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B.主干路、 干路、 支路、 巷路
C.环城路、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D.主干路、 干路、 支路、 小路
21.经济学中有关动力机制的研究可以被归结为 ( ),奥鹏作业答案, 这些理论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 度, 阐述了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A.供给基础型理论
B.经济增长理论
C.需求指向型理论
D.增长极理论
22.以下选项中, 属于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的有 ( )
A.对资源的吸引力
B.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C.农民的需求驱动
D.政府的需求驱动
23.农业对于小城镇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 ( ) 来实现
A.食物贡献
B.原料贡献
C.劳动贡献
D.土地贡献
24.区位对小城镇经济发展及其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区位的地理位置因素决定的便利程度决定了其与外界经济往来的可能性
B.区位的市场环境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外向型经济或内向型经济的形成
C.小城镇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区位关系影响着其受外来经济辐射的强弱程度, 进而影 响着其对开放经济的依赖度
D.区位会影响资源和政策两个因素
25.镇区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 ( )
A.人均建设用地
B.建设用地容积率
C.建设用地比例
D.建设用地选择
26.A - 劳动密集型; B - 聚集经济; C - 回波效应; D - 扩散效应; E - 镇区总体规划;F - 区位; G - 战略性规划; H - 工业化; I - 允许建设区; J - 适宜修建 1.所谓的____是指扩张中的小城镇需要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投入要素, 同时也需要更 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因而能刺激邻近地区生产的发展。 2.所谓的____是指劳动力、 资金和其他资源被吸收进大的城市中心或中心集镇, 同 时使次一级的城市或集镇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的供应, 大城市的产品进入这些次级市场, 又 会使本地工业衰退。 3.乡镇企业大多是____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 机会, 在促进人口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 4.____促进小城镇建设, 是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工业经济取代农 业经济而占据经济结构主导地位, 因而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 5.____又称聚集经济利益、 聚集经济效益, 通常是指因企业、 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 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 6.____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性和通达性, 也就是交通要素相对于其他 地区的优越度。 7.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____, 是站在镇域范围内最高的位置上对经济、 社会、 环境 的发展所进行的全局性和提纲性的谋划。 8. ____是根据镇域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 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 和土地关系, 来指导详细规划和镇区的建设。 9.____的用地是指地形平坦、 规整, 坡度适宜, 地质良好, 地基承载力在 0???? 15 MPa 以上, 没有被 20 ~ 50 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的土地。 10.____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 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 工矿、 村 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 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